全球市場大恐慌:全球央行怎么辦?
作者:admin 瀏覽量: 發布時間:2014-10-17 返回上級
昨日美股驚現拋售,道指盤中跌去460點,標普被抹去全年漲幅。全球市場大恐慌的同時,全球央行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知名金融博客Of Two Minds的博主Charles Hugh-Smith認為,以前還沒有那些看似無所不能的金融界上帝實際上只有那么少的權力。現在很多文章都提到,美聯儲要終結QE,歐洲和日本兩地區央行的寬松又越來越明顯地有局限。
過去六年,央行購買債券、向金融系統注入流動性的成效越來越小,央行面臨質疑。如今面對股市大跌,央行會怎么做?Hugh-Smith預計,可能選擇以下三種做法之一:
1、承認央行權力有限。這樣做可以迫使政府解決那些過去六年靠央行大寬松避免的問題。
2、開始大規模購買資產。由于借貸和寬松都失去信譽,央行別無選擇,唯有如此才能支持資產價格,保證健康的經濟體顏面不失。
3、推出新一輪QE,這只會讓本已失去信譽的央行及其政策更加失信。
因此,Hugh-Smith認為,最適合央行的應該第二條路,即要支持市場就大規模買資產。為何央行只有以上三條路可走?Hugh-Smith解釋,央行手中的武器無非三樣:
1、向銀行提供低成本的貸款,希望銀行用這些資金向家庭和企業放貸。這些新增貸款會讓央行增加的流動性注入實體經濟。
2、購買債券,壓低利率,購買住房抵押貸款證券,支持房產市場。
3、向流動性吃緊的關鍵金融機構和銀行無限量提供流動性,成為這些機構的終極救助方。
所以,央行實質上是提供了抵御金融危機的緩沖。短期貸款到期的時候,貸款方可能耗盡資金,有了央行的短期流動性,他們可以免于倒閉破產。在信貸吃緊的環境下,對違約的恐慌會推升利率,扼殺正常的貸款操作,如果能壓低利率,就有助于緩和信貸緊張。
可是,過去六年,央行已經從短期緩沖的供應者搖身變為政府、經濟和資產市場的救世主。而這就是央行政策限制沒能如預期發揮作用的原因。那些政策原本就是在危機期間充當短期緩沖的,并非用于長期支持政府借款、金融業、股市、債市和房地產市場。
Hugh-Smith指出,那些傳統的分析師都預計,在央行像過去一樣提供緩沖后,全球經濟就會迅速復蘇。可他們錯了,如今既有負債過多、杠桿、風險和缺乏透明度這類金融化的結構性的問題,又有幾乎毫無監管和不當的激勵措施,它們已經給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
上一篇:董藩:房地產是“日不落”行業
下一篇:【夜讀】林毅夫:政府不應繼續“補貼大企業”
截屏,微信識別二維碼